珠江医院
用精确的数据分析,证明疗效
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临床应用243例分析 陈银海 赖蕴珠 王淑英 朱利元 丁明学 李志良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而人们对健康及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任务日趋艰巨。数十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此类疾病防治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治疗手段、方法、药物亦不断增多,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不尽如意。我院自1995年4月-1996年9月,应用皇城医疗仪器公司“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心脑血管疾病243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一般资料 患者243例,男110例,女133例,年龄23-82岁,平均年龄57.25±15.33岁;其中分以下几类疾病: 1、冠心病:44例,病程2月-6年,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慌和心绞痛,ECG示: 心肌缺血,有的伴有不同类型和程序的心律失常,如房性或室性早博、传导阻滞、房颤等。 2、高血压病:40例,病程均在1年以上,收缩压22-26Kpa,平均22.72±2.88Kpa,舒张压13-17.3Kpa,平均14.04±1.84Kpa。 3、脑梗塞:52例,病程1周-3年,均神经内科及CT确诊并转来治疗。 4、颈性眩晕:32例,病情4天-3年,主要表现为眩晕伴恶心呕吐,且有头颈部活动受限。脑血流图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X片示符合颈椎病改变。 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38例,有功能性睡眠障碍30例,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3例,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5例。6、脑外伤后综合症:8例,表现为头痛、头晕、头部麻木及沉重感等。 7、其它:29例,有慢性肾功能不全6例,腰腿痛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糖尿病4例,帕金森氏病2例,T8脊膜瘤术后截瘫1例,格林一巴利综合症1例。
二、方法1、治疗方法: 采用皇城医疗仪器公司产心脑血管治疗仪(以下简称“心脑仪”)该仪器输出交变电磁波,治疗时患者静卧于特制的治疗床上,每次30-40分钟,每日1次,一疗程10次,一般连续治疗2-3个疗程。2、脂蛋白及亚组分检查:采用沉淀漂浮酶联法分别检查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脂蛋白及其亚组分。 3、血液流变学检查: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20次后清晨抽静脉血5ml,采用成都仪器厂产NXE-1型锥板式粘度计,检测全血粘度(高、低切变率下),血浆粘度。 4、对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梗塞、颈性眩晕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查ECG,脑血流图及血压等。 5、疗效评价标准: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6、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输入电脑,采用Microsoft Excel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均数、标准差及配对资料t检验。 三、结果 1、疗效分析: 本文治疗243例患者,显效117例,占48.15%,好转90例,占37.04%,有效率为85.19%,无效36例,占14.81%,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占绝大多数,且疗效较好,与其它疾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效果较好,有效率为97.3%,而其它非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效果较差,有效率为48.28%(见表1)
2、各种疗效的平均治疗次数: 如表2所示,本文24例患者平均治疗次数为16.1%次,显效、好转、无效的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21.5、12.3、8.2次,由此可见,疗效与治疗次数成正比;表1中心脑血管疾病无效者大多是未坚持治疗一疗程的患者,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特别是神经衰弱患者,一般治疗5次即开始见效,坚持治疗一个疗程以上则可达到治疗目的。
3、治疗前后血压的分析: 我们检测了4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发现经治疗后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3)
1、治疗前后血清脂蛋白及亚组分分析(见表4)
2、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分析:
四、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主要可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全身大中动脉,致使心脑血管功能受损而引起严重的症状,甚至导致死亡。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危险因素,其中脂蛋白异常构成主要的危险,因此在任何防止静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减慢其恶化进行的速度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后如何使之消退方面,对脂蛋白成分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研究证明:胆固醇(chol)在粥样硬化的发生中起主要作用,已知血清总胆固醇(Tc)是由三种脂蛋白运载:低密底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高密度脂蛋白(HDL-c),其中LDL-c中的胆固醇占Tc的60%以上,LDL-c作为血清cho的主要载体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其中HDL-C则是体内Tc的逆向转运蛋白,其作用是防止细胞摄取cho,并将cho从周围组成中转运至肝脏以分解排泄。因此血清Tc、LDL-c、VLDL-c浓度的降低,HDL-c浓度的升高,有助于抗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且目前普遍认为:Tc/HDL-c或LDL-c/HDL-c比率更能反映病程的发展,因此近年来有关的研究大多报道了其比率的变化。研究证明,物理治疗对脂蛋白代谢具有一定的影响,董胜璋和钟赛贤曾报道磁处理水可降低动物血清中的cho和TG,升高HDL[1.2],王建国和赵玉堂用低频脉冲电流和超短波可使TG和cho浓度降低[3.4];潘文干报道:一定强度的高压静电场可降低血浆总脂含量[5],他们认为物理因子可改变体内某些物质的物理性状,如表面张力、粘度、离子溶解度、渗透压、Ph值、酶活性等,通过神经一体液机制促进脂蛋白代谢,如cho合成下降,分解和排泄增加等。但有关交变电磁波对脂蛋白代谢的影响未见报道,本文应用“心脑仪”的交变电磁场作用于人体,结果显示:“心脑仪”能降低TG、Tc、LDL-c,升高HDL-c在血清中的浓度,而且使Tc/HDL-c和LDL-c/HDL-c比率下降,这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第,动脉硬化、心肌梗塞、脑血管病变等都伴有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研究证明:某些心脑血管病出现明显症状前,往往有一种或数种血流粘滞因素的改变,而且血液流变因素在一些基本的病理过程,如炎症、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据张泽淑和李赛山报道:物理因子能改变血液流变学性质[6.7];血液粘度是一个综合指标,它是血液的主要力学特性,也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对比观察了22例心血管疾病治疗前后血液粘度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均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5)。其作用机制为:在“心脑仪”的交变电磁场作用下,体内膜构象(包括膜酶、受体、表面电荷分布等)的变化,电解质离子的移动,体液的渗透压及PH值的改变等,这些都是影响血液流变学性质的主要因素;另外,有资料表明,血液粘度与HDL-c含量呈负相关,而与LDL-c、TG呈正相关[8],本文结果提示可降低TG、Tc、LDL-C,升高HDL-c的浓度,因此可降低血液粘度,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 本文治疗243例,显效117例,占48.15%,好转90例,占37.04%,有效率为85.15%,较以前的报道为低[9],这可能是因为有一部分未坚持治疗一个疗程的患者亦被统计疗效的缘故(表1)。尽管如此,仍可说明“心脑仪”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这是由于“心脑仪”能有效地改变血清中脂蛋白的构成,降低血液粘度,从而改善心脑血管的血液供应;同时由于该治疗仪发出的电磁波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特别是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因而可有利的改变全身血管的弹性,减低外周阻力,所以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均有积极的作用,且能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如40例高血压病患者经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降?lt;0.01(表3)。由于“心脑仪”能改善脂蛋白构成和血液粘度,因而对椎一基底动脉血供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治疗颈性眩晕,本文治疗32例,有16例脑血流图基本恢复正常,症状完全消失,12例脑血流图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从表2中可以看出,疗效跟治疗次数成正比,也就是说进行该治疗需要一定的治疗时间和次数,只要坚持按医嘱进行治疗,一定会获得满意的疗效,否则将影响疗效。 除了对心脑血管疾病有显著疗效外,由于“心脑仪”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特别是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因而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特别是对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的患者效果尤为突出,本文治疗38例,显效及好转为25及12例,有效率为97.37%,明显高于总的有效率,结合一年来的体会,我们认为“心脑仪”对神经衰弱患者不仅有显著的疗效,而且治疗次数少,一般5次以上即可见效,10次可获得满意的疗效,除了以“功能性睡眠障碍”专门进行该治疗而获得显著疗效外,其它绝大多数患者亦普遍反映经“心脑仪”治疗后睡眠明显改善,精神状况较佳,这亦是电磁场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缘故。对其它非心脑血管性疾病则效果较差,本文无效者36例中有15例是其它疾病的患者。至于在副作用和治疗反应方面,本文治疗243例未发现任何副作用,只有少数患者在最初几次治疗时出现反应,如觉得心慌、胸闷等,经解释后坚持治疗,一般不超过5次即完全消失,无任何不适。 综上所述,“心脑仪”能有效地改善脂蛋白及其亚组成分,降低血液粘度,改变血液流变学性质,而且临床应用效果满意,无任何副作用,不仅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在此类疾病的预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0756-33726810756-3347287
www.zhhcy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