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磁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汤国强
此文发表于:中华量子医学与健康,2004年10月第5期摘要: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治疗仪”(简称:心脑仪),产生的交变磁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
方法:对确诊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7例,在综合治疗同时进行“心脑仪”治疗,每天一次,15次为一个疗程,连续2疗程进行分析。
结果:经过2个疗程后统计,总有效率为65.7%。疗程开始前后血压测定均有下降(P<0.01)。
结论:“心脑仪”产生的特有交变磁场,对原发性高血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是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一种好方法。关键词:心血管治疗仪 交变磁场 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是当今世界流行最广泛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进行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服药的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我们连用“心脑仪”对原发性高血压进行综合治疗,并经过临床观察,取得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照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SBP)<179mmHg,舒张压(DBP)90-109mmHg)共计67例。年龄37-67岁,平均年龄(52.3±8.4)岁,男性26例,女性41例,本组病人无继发性高血压症。
1.2 方法:本组病例于治疗前相隔是10min测血压值2次,取平均值为治疗前血压。然后开始采用皇城医疗仪器公司生产的“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输出交流电磁波,患者静坐绝缘治疗椅上,每次45min,1次/日,15日为一疗程,连续进行治疗两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测次日血压2次,平均值作为疗程结束后血压,观察疗效。
2、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1)显效:治疗后DBP下降≥10mmHg,并达正常范围或DBP下≥20mmHg。(2)有效:DBP下降<10mmHg,但已达正常范围或下降10-20mmHg;或SBP下降>30mmHg 。(3)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2.2 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65.7%。其中,显效率46.3%(31/67),有效率19.5%(13/67)。
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指标变化见表1:
表1治疗前后血压变化(X±S)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P |
|
SBP | 162.4±8.9 | 142.1±10.9 | <0.01 |
|
DBP | 98.2±5.8 | 85.0±8.3 | <0.01 |
|
3、讨论
高血压是中年以后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根源 。因此,治疗高血压病不可掉以轻心。日前,高血压治疗主要还是药物治疗为主,而一些降压药物量效曲线低平,效果差,增加剂量,疗效增加不大,而副作用可呈对数级增长。因此,药物副作用和长时间用药的经济负担日益严重。我们连用“心脑仪”综合治疗,通过观察,在治疗一周后血压均有下降,在14天后有的患者血压可达到正常水平,还有四分之一患者在治疗后仅服维持血压药物,血压均能在正常范围内。“心脑仪”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本组总有效率已达65.7%。 “心脑仪”系通过年产生的交变电磁场作用进行治疗。这是由于治疗的电磁能深入人体后,产生了热效应、微振动效应和生物效应,这些效应共同作用能明显改变血液和体液的微循环,使全血管活性增大,弹性得到逐步改善,可使毛细血管和动脉血管得到有效扩张,使血管流动阻力减少。同时还能有效改善血清脂蛋白,降低血液粘稠度,有效地降低高血压。另一方面,运用“心脑仪”治疗后,能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有利改变全身血管弹性,减低外周阻力,降低患者血压。所以,“心脑仪”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不但可以防止药物降压所不可避免的副作用,而且治疗仪临床疗效明显又无任何副作用产生。本组病例仅在2个疗程后做疗程观察,因此对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扩大观察人数和时间,从而肯定结果。
参 考 文 献:
①陈银海、赖蕴珠等心脑血管治疗仪临床应用总结,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1996,1:12-16
②殷秀珍、黄文禧主编,现代康复医学治疗手册,1995,232-233。
③周万松主编,新编磁疗学,科学出版社,1995,366-374。
南京大学医院附属鼓楼医院治疗缺血性脑梗塞临床应用
汤国强,韩真
此文发表于:中华量子医学与健康,2004年10月第5期[摘要]目的:探讨心脑血管治疗仪(简称“心脑仪”)产生的交变电磁场治疗缺血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对确诊缺血性脑梗塞患者48例在用药同时加用“心脑仪”治疗,1/d,15次为1疗程,一般可连续治疗2~3疗程,并与常规用药组47例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经过2疗程后统计,神经功能损害恢复良好,血液流充学指标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变化,结论:“心脑仪”可有效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临床症状,是缺血性脑梗塞疾病又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心脑血管治疗仪;交变磁场;缺血性脑梗塞;血液流变学检查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496 (1999)11-1390-02
缺血性脑梗塞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塞的脑血管疾病。我科近两年来运用“心脑血管治疗仪”对本病进行综合治疗,并进行临床对照观察,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倒仪修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脑梗塞患者95例,男性58例,女性37例;年龄41-49岁,平均(58.6±6.7)岁。入院后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95例患者中病程<1个月者35例(非急性期),1-6个月者42例,>6个月者18例,病窀位于额顶叶部13例,基底节区62例,脑干部9例,小脑部11例。神经功能缺损部评分:轻型0~15分36例;中型~30分39例;重型-45分20例。既往合并有高~血压病55例,糖尿病27例,冠心病3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病情、年龄及性别、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基本相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都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脉络宁等静脉滴注,口服尼莫地平肠溶阿斯匹林、脑复康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用药基础上加用心脑血管治疗仪(皇城医疗仪器公司生产),输入电压220V,频率50Hz,输出交变电磁波,患者静坐绝缘治疗椅上,每次30min,1/d,15d为一疗程,如需要可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疗效,同时检测血液流变学等指标。
2、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治疗效果评定均在30d(2个疗程)结束后进行。基本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生活自理;显效:偏瘫侧肢体肌力恢复达IV级,生活部分自理;有效:偏瘫侧肢体肌力、语言功能明显恢复和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无变化。
2.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对比及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变化情况见表1-2。
表1治疗前后血压变化(X±S) |
组别 | 例数 | 基本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治疗组 | 48 | 14 | 16 | 10 | 8 | 83.3 |
对照组 | 47 | 8 | 12 | 12 | 15 | 68.1 |
治疗组与对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变化,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变化(xs) |
项目 | 治疗组 | 对照组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全血比粘度低切(mpa.s) | 8.92±0.32 | 7.41±0.51 | 8.89±0.75 | 7.73±0.87 |
全血比粘度高切(mpa.s) | 5.43±1.12 | 4.32±0.58 | 5.16±1.21 | 4.89±0.72 |
血浆比粘度(mpa.s) | 1.92±0.15 | 1.64±0.10 | 1.88±0.16 | 1.81±0.02 |
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红治疗后血流变主要指标改善经统计处理,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缺血性血脑梗塞治疗目前药物较多,但由于治疗时间长,治疗效果令人不满意,因此我们在药物治疗同时配合电磁效应,能较明显提高疗效。
“心脑仪”系通过它所产生的交变电磁场作用进行治疗。电磁场效应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产生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作用。脑梗塞发生后,局部脑血流量由于血流灌注不足、断流、脑水肿等原因而下降,脑组织储氧能量的能力下降,由于长期缺血、缺氧使脑细胞功能衰弱,脑电活动异常发生。另外,血液流变与脑梗塞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血液粘度增高引起微循环障碍,减少脑部血液供应,加重缺氧,使原有病情加重。因此血液高粘滞是多种病理过程中间环节,因而控制和改善血液高粘滞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已经清楚血液粘度的主要因素是红细胞的变形性,红细胞的聚集性,血细胞的浓度和血浆度[2]。在磁场作用下,红细胞聚集体能够发生解聚,变形能力得到增强,从而可以降低血液粘度而改善血液流变的特性[3],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改善脑梗塞状态。同时“心脑仪”还能有效改善脂蛋白及其亚组成分,对减轻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也有一定作用。
通过临床综合治疗观察,治疗组患者肌力有明显改善,言语表达较前清晰,记忆力恢复加快,头痛头晕症状明显减轻。对个别患者还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因此“心脑仪”疗法安全可靠,未见任何副作用,它补充了药物治疗了某些不足,是提高缺血性脑梗塞病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文慧,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2]高世嘉,血液粘度与其检测和治疗[J],中华内科杂志,1984.23:707
[3]陈文杰,血液流变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6
[收稿日期]1999-04-05 [马晓昕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