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治疗非心脑疾病所致症候群的临床探索 严序炳 李秋宇 |
摘要:本研究应用皇城公司心脑血管治疗仪对102例非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症候群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揭示心脑仪具有多功能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对血化指标进行了电磁波治疗前后的检查,结果:磁场作用后血沉降低,而对血小板和出凝血时间未见有明显影响。 以磁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磁生物学效应虽然临床应用较广,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心脑血管治疗仪(简称心脑仪)通过电磁效应,热效应和微效应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已取得了肯定性的疗效。为了探索心脑仪的多功能作用,我们对非心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临床症候群进行了观察,探求心脑仪治疗更多的适应症,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患者102例,男58例。年龄46-78,平均年龄56.23±15.24岁。其中睡眠障碍者56例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综合症69例次,各种非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痛症76例次。 二、治疗方法 1、采用皇城医疗仪器公司生产的心脑血管治疗仪,输入电压220V,频率50HZ输出交变电磁波,受治者静坐于特制绝缘的治疗椅上,每次30分钟,一日一次,15-30天为一疗程。 2、治疗前后进行血象,出凝血时间及血沉的检查。 3、治疗过程中停止应用镇静剂,神经调节或营养剂以及解痉,止痛药物。 三、疗效评定标准(暂定) 显效:一个疗程后,各种症候群的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有效:一个疗程后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治疗后无反应。 四、统计数据,血化值以X±SD表示,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则为显著性差异。症状疗效分析以率(%)表示。 结 果 一、心脑仪的电磁波睡眠障碍的作用 从表所见,56例次睡眠障碍者,经心脑仪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1%,其中对失眠、入睡困难和早醒者疗效令人满意(总有效率为80%以上),而对打鼾或睡眠中咬牙者则疗效较低(总有效率为66.7 %)。 
二、心脑仪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作用 植物神经紊乱所产生的各种综合症,经心脑仪治疗后亦有不同程度缓解,本文69例次所统计的8个常见症候群(见表2),显效11.5%,有效56.6%,总有效率为68.1%。

三、心脑仪对痛症的疗效观察 临床上由非心脑血管引起的痛症比较复杂,尤其是骨、关节和神经疾患,多为慢性的顽症,且常伴有活动力能障碍,在临床上成为常见的疑难杂症之一。本文76例次的痛症患者经心脑仪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8.4%,其中以颈源性手臂麻痛者疗效较高(总有效率为75%)其次为腰腿痛、肩背痛和胆区隐痛(总有效率为71.4%、71.3%和70%),其余是表3所列。 
|
四、心脑仪治疗后对血化指标的影响
从表4所示,心脑仪所产生的电磁波对血象、出凝血时间和血沉均有一定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血(ESR)减慢,红血球(RBC)增加,白血球(WBC)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MO+GR)降低,而其它如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血红蛋白(HGB)和血小板(PLT)等,治疗前后虽有一定的数值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

讨 论
睡眠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慢性非心脑血管性的痛症在临床上既为多见又难以治疗,由此我们采用皇城公司心脑血管治疗仪产生的特定电磁波来进行诊治。大量实验证明,磁场具有神经系统生物学效应,对植物神经细胞的影响,据Azalea[5]以微电机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离体的软体动物神经元电活动,发现磁场对植物神经细胞膜上的Ca2+信道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电磁场作为一种物理因素,刺激末梢感受器,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特别是植物神经功能,电磁波不仅引起人体体液的变化。如神经递质的改变,还可深入人体内体电磁能转化为热能,产生热效应改善全身和局部的皿循环加强机体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同时尚能调节大脑皮质,可调节皮质的抑制的兴奋,恢复平衡,具有安眠镇静的作用。受治者普遍反映睡眠良好,入睡快,惊梦减小。
临床上所见的非心脑血管病引起的痛症,主要见于骨、关节及神经疾痪等方面的炎症、水肿、损伤所致通常以无菌性为主,应用电磁场治疗痛症主要机理如下:
1、磁场不仅可激活骨与软骨细胞内CAMP系统,再依次活化酶系统,然后酶系统激活骨与软骨细胞生产特殊生理反应[2],同时尚能作用于流动的血液及其金属元素和无机盆而产生位移电流,它们对骨,关节具有生物效应,引起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2]。据孙星炯等报道,磁场对肿胀部位能促进水肿,渗血的吸收和炎痛的消散,由此缓解和消除痛症。
2、磁场可引起生物电质和量的变化,可在生物体内产生微电流,微电流引起离子浓度和运动速度的变化,并使局部血液循环旺盛,机体的生理化反应加速,因此磁场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4],使局部炎症、肿胀的组织达到修复而消除痛症。
3、生物体内自由基生成过多,抗氧化防御能力下降,将使得生物体进一步损伤的老化,特别是骨、关节的退行性变。同时氧自由基加重炎症和水肿。磁场具有抑制自由基,增强搞氧化防御能力的作用[5],能使血中过氧化脂酶(LPO)降低,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增高,表明自由基含量减少,抗氧化防御能力防御增强,使炎症和肿胀组织引起的痛症得到缓解。
4、在磁场的作用下,人体内电解质的正、负离子不断地往返移动和振动,它们在运动中发生的磨擦和碰撞能产生热效应,由此改善了病变组织的一系列生物学效应,使损伤得到修复,有消炎消肿的功效。
5、心脑仪产生的交变电磁场,对人体的平滑肌有抑制作用[6]。因此对人体内的平滑肌器官引起的痉挛性疼痛,电磁场具有抗胆碱药物的功效。
6、磁场的消炎、消肿、止痛作用与微循环的参与是不可分的。通过改善微循环,促进渗出物的消散与吸收,降低组织间的张力,解除对神经末梢的机械压迫,而使肿胀减轻或消除,消降炎症,缓解疼痛,陈淑云等[7]对30例腰腿痛患者的磁场治疗提示:磁场作用于腰骶部对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说明磁场改变了微循环,由此治疗了腰腿痛。
从本文的临床研究资料,发现电磁对血沉具有一定的影响。已知正常红血球表面带负电荷,使之互动相排斥,彼此分散悬浮而下沉缓慢,血沉增快的关键是红血球间的排斥力减小而导致聚集,这种聚集的红血球团块与血浆接触的总面积减少,受到血浆的逆阻力减弱而不易于下沉,遂使血沉增快。在电磁场作用下,红血球表面的负电荷增加,使红血球相互间的静电斥力增加,使红血球分散,聚集力减弱,磁场作用还可使全血低切粘度和低切还原粘度均显著降低[8],低率时血液粘度主要受红血球聚集的影响,磁场作用使血粘度下降是因抑制了红血球的聚集性,所以磁疗后血沉降低,这对防治心脑血栓形成具有一定意义。彭氏报道[9],磁疗后血沉降低,而陈氏报道[7],磁疗对血沉未见有明显影响。本文研究资料提示,使用心脑仪治疗后,因电磁效应改变了血液流变状态,影响离子的移动速度,使血沉降低(P<0.01)。
据文献资料,磁场作用后红血球虽有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肖氏等[4]观察了红血球数(X109/L);磁疗组为7.9±1.8,对照组为8.3±1.6,P>0.05,本文资料表明:磁场作用前后红血球数(X109/L)分别为3.64±2.8,4.86±2.6,P>0.05,提示磁场后红血球有所增高,可能是磁场改善骨髓微循环,促使红血球生成因子分泌增加有关。有人报导[5],磁疗后红血球的膜脂流动性增高,溶血性降低,说明磁场还具有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增加流动性作用。磁场还可使红血球体积增大,携带氧的能力增加,由此可改善组织内的供血供氧,促进代谢。有人观察[9],磁场可能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和粘附性,亦有可能抑制凝血功能和促进纤溶系统的功能。
本文资料表明,磁场作用对血蛋白、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未见有明显的影响,磁疗前后虽有数值上的轻微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将出血性疾病列为心脑仪治疗禁忌症,似无依据。
参 考 文 献
[1]Azalea MJ:Brain Res,1989;489:195
[2]Noreon CA.et al:clin orthop,1995;198:37
[3]张力静等: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84; 3: 137
[4]肖忠文等: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84; 6: 313
[5]张均一等:中华物理杂志199; 4: 205
[6]肖忠文等: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84; 6: 99
[7]陈淑云等:中华理疗杂志 1982; 5: 27
[8]王柳青等:中华理疗杂志 199; 17 (2): 82
[9]彭治平等:中华理疗杂志 1994; 17 (3): 170
[10]郭大学主编:理疗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75-286